【熱點概述】
“是誰偷偷在修路?”前幾年,這個疑問一直困擾著濟南市中區(qū)市政局的工作人員。后來一位穿灰色上衣、戴黑色墨鏡、騎著自行車、隨身攜帶錘子和鐵鉗,蹲在路邊搗平馬路橛子的老人形象開始在網(wǎng)絡、報紙和電視臺出現(xiàn)。隨著記者的挖掘,“補路老人”的身份得以公之于眾——山東省紀委的退休干部楊國華。
【模擬命題】
針對退休老人堅持17年“除障補路”的事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做一件好事容易,經(jīng)常做好事難,17年如一日做好事更難!楊國華堅持不懈,不計名利,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一生的榜樣。
無論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正所謂“不采華名,不興偽事”。楊國華在聽到鄰居遇到問題時,認真思考,積極地為他們解決困難,并且自費義務為大家“除障補路”,免費為老人更換拐杖橡皮套,幫助困難居民募集資金等等事跡,所彰顯的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更為當前的青年人樹立了榜樣。做一次好事容易,做多次好事難,17年如一日堅持做好事從不間斷更是難上加難,楊國華老人堅持行善且不計名利的品質(zhì)在浮躁的當今社會無疑是一股清流,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點贊并學習。
多一些除障,就少一些事故,多一些善意,就多一些芬芳。楊國華老人的善舉不驚天、不動地,卻是充滿愛意和暖意的正能量。然而縱觀當下社會,有人為公交車上的一個座位爭執(zhí)不下甚至大打出手,有人為了一己私利棄他人安危于不顧,有人因為一點點挫折就對生活失去希望,自暴自棄……
楊國華老人的事跡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新聞上,我們應該讓更多人像他學習,讓他的事跡不斷發(fā)酵,影響更多的人。一方面,媒體要加大對以楊國華老人事跡為榜樣的此類事跡的報道,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良好的氛圍;另一方面,廣大的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年人要自發(fā)的學習老人的精神品質(zhì),并將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堅持不懈的品質(zhì)踐行到生活和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