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
蘇軾
課文知識要點提示
1.作家作品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2.寫作背景
本文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寫的一篇有名的文賦,作于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三年前,作者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雖免一死,卻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生活窘迫,沒有自由。他在政治失意,思想苦悶的情況下,寄情詩酒,放浪山水,曾兩次泛游赤壁,寫了兩篇文賦,此為前一篇。賦中表現(xiàn)了他對人生的達觀看法。
3.情感變化線索
全文共五個自然段,以作者感情由樂到悲,再由悲到樂的變化為線索,可看作三個層次:第一段為第一個層次,寫作者因泛舟江上而產生的自由快樂之感,仿佛“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第二段、第三段為第二個層次,寫作者因客人所吹洞簫的嗚咽之聲而引出客人關于人生無常的議論;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生態(tài)度悲觀的一面。第四段、第五段為第三個層次,是對前一種態(tài)度的否定,引入莊子齊物的思想,闡述“變”與“不變”的道理,主張應采取一種委運自然,盡量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
4.作者的思想矛盾
本文雖然設了主客問答,其實反映了作者內心矛盾的兩個方面??腿说挠^點,表現(xiàn)了內心悲觀的一面,而主人的觀點反映了作者思想樂觀的一面??腿苏f的是他內心的煩惱,而主人所說的是對這種煩惱的超越。最后客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的觀點,說明了他內心的矛盾得到了疏解。
5.景物與抒情、說理的關系
這篇文章成功地描寫了清風、明月、江水三種景物,對抒情和說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借景物描寫抒情。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清風、明月、江水構成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使人們置于這種意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感受,從而抒發(fā)了作者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快樂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說理。如“江上之秋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自然之美,是人們天然的朋友,是造物者對人的恩賜,人們可以盡情地享用它。
誰也無法否認這是人類的幸福,從而使主人所主張的人們應該快樂地生活的觀點有了無可辯駁的力量。
6.主客問答
主客問答是漢大賦中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方式,其中往往是客人說出一套,有理有據(jù),顯得很雄辯,而主人則后發(fā)制人,說出一套更玄妙的道理。這種主客對話,互相補充,互相生發(fā),妙趣橫生。
本文也采用了這一方式,設主客問答。其中客人所說的代表了作者思想的一面,而主人所說的代表了其思想的另一面。其中主人說服了客人,客人對主人的議論表示心悅誠服的接受,表明其思想上的矛盾達到了統(tǒng)一。
7.駢散相間
《前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語言駢麗、押韻,用韻時疏時密,卻又極盡變化之能事,駢散結合,流暢婉轉,用韻自由,疏密相問,極見藝術功力。